厚植生態環境優勢 建設宜居業興“美麗城中”
厚植生態環境優勢 ??建設宜居業興“美麗城中”
?
柳州市城中區位于柳州市中心,由河北半島和河東新區組成,轄區面積77.56平方千米,柳江繞城而過,環抱主城區與蓮花山保護區,是柳州市政治、文化、教育、金融和商貿中心。近年來,城中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堅持“優生態、美環境、興產業”的發展思路,在推動綠色發展上主動作為,走出了一條“生態與發展共贏”的有效路徑。
念好生態經——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。城中區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以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牽引,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,強化資源節約利用,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。嚴格落實“河長+檢察長”“林長+檢察長”“田長+檢察長”協作機制,給山水林田增添“保護傘”。大力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,通過自籌、上級補助及民間投資等方式,籌資802.36萬元對轄區金銀山、銀花山兩座歷史遺留礦山進行治理,清理山體危巖2.81萬立方米,復綠山體5.5萬平方米,消除了生態安全隱患。城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率達100%,昔日礦山變成今朝的綠水青山,實現了生態效益、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的多贏。深度關切群眾身邊的環境信訪問題,持續做好大氣、水環境、噪聲等污染防治,城區環境信訪滿意度從2019年的88.9%提升到現今的95.5%,金沙角區域噪聲治理、城中區萬達商圈餐飲油煙治理等案例入選生態環境部成功治理案例;轄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長期達90%,空氣質量綜合指數、生態環境滿意度穩居全市前列。如今,蓮花山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達67%,主要植物種類有619種,常年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過6萬多個,城中區呈現出天更藍、水更清、山更綠、城更美的山水畫卷。
畫好生態圖——打造優美農村人居環境。城中區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,找準鄉村振興工作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點,著力打造“綠富美”村屯,繪制具有城中特色的“富春山居圖”。近年來,區政府多方籌措投入資金2億,建設環江濱水大道、改造環江濱水大道沿線村莊風貌、屯內道路、廚房廁所,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、游客服務中心、自行車騎行驛站、池塘景觀、綠化景觀、古渡遺風碼頭,安裝大功率LED路燈等,全面升級公共服務設施、旅游景觀設施,實現生態保護、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互惠共榮。全面推進農村垃圾、污水、廁所“三大革命”,推廣“微田園、微菜園、微果園”生態治理模式,積極開展以“三清三拆”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,區域內綠化率居全市首位,鄉村生態顏值更加亮麗。嚴格執行《柳州市蓮花山保護條例》,建設村屯綠化點26處,新增綠地面積16666.07平方米。先后打造12個“美麗廣西”鄉村建設綠色村屯和4個“美麗柳州”鄉村建設綜合示范村屯,1700多戶農民直接受益,整體呈現出“樹在林中、院在綠中、人在景中”的生態格局,實現鄉村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共贏。環江村獲評中國十大最美鄉村、中國美麗休閑鄉村,環江村、柳東村被評為“廣西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”。
唱好生態曲——奏響新產業發展樂章。城中區坐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獨享柳州市“綠肺”和“天然大氧吧”生態優勢。城中區政府聚焦“生態+”,精心筑巢引鳳,創新培育鄉村產業。發展“生態+產品”,全力抓好特色水果基地建設和品牌創建,形成一個500畝的大美環江休閑農業示范區,大量種植龍眼和紅肉蜜柚等特色水果,每年為農戶發放果苗、雞苗、肥料、種子,鼓勵農戶因地制宜,種植特色農產品;精心培育了30多種特色果蔬,龍眼、紅肉蜜柚、脆蜜金桔、香脆辣椒成為環江村的支柱產業,脆蜜金桔和紅肉蜜柚獲得中國“綠色食品”A級認證。發展“生態+旅游”,打造市民“半小時鄉村旅游圈”,引進“樸樹·月亮灣”、“悅橦生活館”、“三里農莊”、“美廬祥”等多家特色餐飲、民宿;借助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優質資源,引進“叢林精靈”森林探險游樂園,集餐飲、住宿、騎行、休閑于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迅猛。發展“生態+文化”,大力弘揚農耕文化,村內建設有木工館、茶文化館、腐竹館、蜂蜜館等鄉愁紀事群館;將“沒有圍墻的課堂”研學行與村屯“非遺”有機結合,促進旅游文化與生態的深度融合;在大美濱江休閑農業示范區內廣泛開展田園觀光、農耕體驗、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項目,利用環江濱水大道、百里柳江、水上運動基地,舉辦和承辦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、世界摩托艇錦標賽、中國柳州世界水上極速運動大賽等重大賽事,吸引八方游客暢游美麗城中。
厚植生態環境優勢 ??建設宜居業興“美麗城中”
?
柳州市城中區位于柳州市中心,由河北半島和河東新區組成,轄區面積77.56平方千米,柳江繞城而過,環抱主城區與蓮花山保護區,是柳州市政治、文化、教育、金融和商貿中心。近年來,城中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堅持“優生態、美環境、興產業”的發展思路,在推動綠色發展上主動作為,走出了一條“生態與發展共贏”的有效路徑。
念好生態經——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。城中區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以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牽引,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,強化資源節約利用,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。嚴格落實“河長+檢察長”“林長+檢察長”“田長+檢察長”協作機制,給山水林田增添“保護傘”。大力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,通過自籌、上級補助及民間投資等方式,籌資802.36萬元對轄區金銀山、銀花山兩座歷史遺留礦山進行治理,清理山體危巖2.81萬立方米,復綠山體5.5萬平方米,消除了生態安全隱患。城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率達100%,昔日礦山變成今朝的綠水青山,實現了生態效益、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的多贏。深度關切群眾身邊的環境信訪問題,持續做好大氣、水環境、噪聲等污染防治,城區環境信訪滿意度從2019年的88.9%提升到現今的95.5%,金沙角區域噪聲治理、城中區萬達商圈餐飲油煙治理等案例入選生態環境部成功治理案例;轄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長期達90%,空氣質量綜合指數、生態環境滿意度穩居全市前列。如今,蓮花山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達67%,主要植物種類有619種,常年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過6萬多個,城中區呈現出天更藍、水更清、山更綠、城更美的山水畫卷。
畫好生態圖——打造優美農村人居環境。城中區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,找準鄉村振興工作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點,著力打造“綠富美”村屯,繪制具有城中特色的“富春山居圖”。近年來,區政府多方籌措投入資金2億,建設環江濱水大道、改造環江濱水大道沿線村莊風貌、屯內道路、廚房廁所,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、游客服務中心、自行車騎行驛站、池塘景觀、綠化景觀、古渡遺風碼頭,安裝大功率LED路燈等,全面升級公共服務設施、旅游景觀設施,實現生態保護、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互惠共榮。全面推進農村垃圾、污水、廁所“三大革命”,推廣“微田園、微菜園、微果園”生態治理模式,積極開展以“三清三拆”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,區域內綠化率居全市首位,鄉村生態顏值更加亮麗。嚴格執行《柳州市蓮花山保護條例》,建設村屯綠化點26處,新增綠地面積16666.07平方米。先后打造12個“美麗廣西”鄉村建設綠色村屯和4個“美麗柳州”鄉村建設綜合示范村屯,1700多戶農民直接受益,整體呈現出“樹在林中、院在綠中、人在景中”的生態格局,實現鄉村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共贏。環江村獲評中國十大最美鄉村、中國美麗休閑鄉村,環江村、柳東村被評為“廣西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”。
唱好生態曲——奏響新產業發展樂章。城中區坐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獨享柳州市“綠肺”和“天然大氧吧”生態優勢。城中區政府聚焦“生態+”,精心筑巢引鳳,創新培育鄉村產業。發展“生態+產品”,全力抓好特色水果基地建設和品牌創建,形成一個500畝的大美環江休閑農業示范區,大量種植龍眼和紅肉蜜柚等特色水果,每年為農戶發放果苗、雞苗、肥料、種子,鼓勵農戶因地制宜,種植特色農產品;精心培育了30多種特色果蔬,龍眼、紅肉蜜柚、脆蜜金桔、香脆辣椒成為環江村的支柱產業,脆蜜金桔和紅肉蜜柚獲得中國“綠色食品”A級認證。發展“生態+旅游”,打造市民“半小時鄉村旅游圈”,引進“樸樹·月亮灣”、“悅橦生活館”、“三里農莊”、“美廬祥”等多家特色餐飲、民宿;借助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優質資源,引進“叢林精靈”森林探險游樂園,集餐飲、住宿、騎行、休閑于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迅猛。發展“生態+文化”,大力弘揚農耕文化,村內建設有木工館、茶文化館、腐竹館、蜂蜜館等鄉愁紀事群館;將“沒有圍墻的課堂”研學行與村屯“非遺”有機結合,促進旅游文化與生態的深度融合;在大美濱江休閑農業示范區內廣泛開展田園觀光、農耕體驗、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項目,利用環江濱水大道、百里柳江、水上運動基地,舉辦和承辦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、世界摩托艇錦標賽、中國柳州世界水上極速運動大賽等重大賽事,吸引八方游客暢游美麗城中。